8月19日,长篇非虚构文学《“制造”新东莞》新书分享暨签售会在南国书香节广东馆举行。该书作者、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吴诗娴与知名财经作家王千马来到现场与广大读者、媒体朋友及文学爱好者亲切会面通达配资,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频。
《“制造”新东莞》是广东省作协樟木头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重点创作扶持项目、东莞文学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重构了东莞叙事的崭新书写范式,为写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借鉴通达配资,具有鲜明的新大众文艺特质和特征。
从“世界工厂”到“智造名城”,东莞的转型之路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缩影。该书从东莞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的线索出发,聚焦东莞从代工经济到自主创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驱动的转型历程。书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人物采访,记录了企业家、工人、科技创业者等群体的真实经历,既展现了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也探索了工业文明的美学表达,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深刻思考。
该书历时两年创作,融合作者吴诗娴深耕东莞的细腻观察与王千马作为财经作家的宏观视野,以大量实地调研、资料整理、人物采访为支撑,不仅展现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历程,更书写了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东莞制造生产线背后的人文温度与产业升级的文学注解。
王千马在分享中表示:“作为一个关注城市生长逻辑、揭秘商业与地理关系的写作者,东莞的发展历程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这本书中,我更多地从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的维度进行框架设计,并将东莞的个案置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在创作《“制造”新东莞》过程中,之所以要不断地和中国其他城市作比较,也是因为东莞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事件,同样也不是在孤立的空间。这种对比,恰恰是理解东莞独特性的关键钥匙。与其他城市相比,东莞的创作体验尤为特殊 。”
吴诗娴则强调了创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我们定下了两个创作基调:一是全面展现东莞的前生今生,尤其是这四十年来大气磅礴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样本;二是创作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数据、文件及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同时以故事打动人,用好读好看的文字感染人。因此,《“制造”新东莞》不仅是一部经济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根植于深厚调研基础上的非虚构写作或报告文学作品。”
东莞是一座制造名城,在这里生长的文学,带着浓厚的工业文明烙印。《“制造”新东莞》这本书所呈现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命题。书中不仅展现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历程,更书写了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他们用汗水与智慧铸就了东莞独特的“制造美学”。东莞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通达配资,让更多人了解东莞制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读懂东莞的韧性、创新与温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