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二年(1923 年),英一在老家憋闷到极点后,毅然重返东京,全身心投入影视行业。这一年牛宝宝,东京遭遇关东大震灾,大片城区化为废墟,多数影视从业者纷纷将阵地转移至京都 —— 这座后来被誉为 “日本好莱坞” 的城市。在昔日国活同事杉山公平的推荐下,英一也踏上了前往京都的路。
误入 “贵族游乐场”:小笠原制片厂的短暂惊魂
抵达京都后,英一首先进入了小笠原制片厂,然而短短几天就果断跑路。这家制片厂的主人小笠原明峰出身华族(贵族,父亲是子爵),所谓 “制片厂” 实则是他的 “公子哥娱乐场”—— 彼时电影还是新鲜事物,贵族子弟们将拍电影、放电影当作聚会的新型玩乐项目,根本不涉及正经经营。
这样的 “公司” 让一心想搞影视的英一吓了一跳,好在及时脱身。他随后回到国活,先后参与了内田吐梦监督的两部电影《延命院的伛偻男》和《义血》。其中,1925 年元旦上映的《延命院的伛偻男》,是英一首次以摄影副手身份全程参与的作品,算是他正式踏入摄影领域的起点。(顺带一提,内田吐梦的两个儿子内田一作、内田有作,后来与假面骑士系列颇有渊源,感兴趣的可关注相关东映专题。)
遇见 “新感觉”:衣笠贞之助与《疯狂的一页》牛宝宝
展开剩余62%在国活待了不到两年,杉山公平再次出手 —— 这次他不只是推荐,而是直接带英一去了自己任职的新公司 “新感觉派映画联盟”(后改名衣笠映画联盟)。这家 1926 年 4 月成立的公司,创始人衣笠贞之助成为继枝正义郎后,对英一影视生涯影响深远的 “老师”。
英一加入后,参与了公司处女作《疯狂的一页》的摄影工作,担任杉山公平的助手。这部作品堪称当时日本电影界的 “异端”:
风格突破:衣笠贞之助试图将文学界的 “新感觉派” 引入影视,原作由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执笔,主打现代剧题材,无动作戏,内容抽象,追求艺术性,与当时主流的粗制滥造古装动作戏格格不入。 手法革新:大量使用场景转换,在幻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之间频繁切换,甚至用极端闪回(几秒镜头切换表现角色心理)冲击观众,在无声电影时代,这种手法显得格外前卫。对英一而言,《疯狂的一页》带来了认知上的颠覆。他此前只关注摄影技术,而这部作品让他意识到:电影不仅能记录现实,更能表达人的感觉与幻想。如果说枝正教给他的是 “科学与纲领”,衣笠贞之助则让他看到了电影的 “魔法与梦想”,促使他从 “技术思维” 向 “艺术思维” 升华。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 “新感觉” 到主流
不过,这种极端的艺术追求也暗藏问题。枝正与衣笠都带着 “反主流” 的执念,偏向 “为艺术而艺术”,忽视商业性。《疯狂的一页》虽前卫,却难获普通观众认可,衣笠甚至为拍片借了巨款。最终,为偿还松竹的借款,新感觉派映画联盟改名 “衣笠映画联盟”,开始拍摄主流电影。
好在妥协换来了实际好处:小制片厂得以使用松竹京都摄影所(当时称下加茂摄影所),英一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动作戏、古装剧等更多类型的电影。他的影视之路,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即将展开新的篇章。
发布于:四川省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